自閉工作公告
從2022年起,我將專注於資訊科技專業人士的進修和職業發展。 由於有了新的發展道路和生活目標,我將不再做以下的工作: A)支援非策略性的事務(如支援包容和自閉意識) B)提供非專業的自閉服務包括簡單分享 C)從事任何有觀眾的自閉工作 但我將繼續做以下的 工作: 1)支援需求低的自閉成年的高策略價值工作(如向決策者們發表《自閉人士行動總體規劃》或《禁止保險歧視條例》) 2)當任專業的服務提供者並得到相應的報酬 3)我之前的承諾(如通過WACS社區支持看顧者,指導選定的自閉社區領導,維護本網站) 4)與我的職業和個人目標直接相關的工作 令我遺憾的是,新加坡還無法理解包容性平等,真正接納自閉人士可能需要很長時間。當地的自閉社區和主流媒體似乎也很難理解我工作的目的和意義。我認為與其直接說服他人,不如以身作則展示自閉人士發揮自己的真正潛能時能辦到什麼成就。
目的
我的自閉工作是關於第四代範例:包容性平等 第一代範例忽視或修復殘疾。殘疾被歸因於道德缺陷,例如懶惰的態度、上天的處罰、之前犯錯的報應。殘疾被認為需要通過醫療或其他介入來解決的問題。在殘疾醫學模式中,殘疾人士是問題的源頭。由於殘疾人無法假裝自己沒有殘疾,這類使用恥辱的關係最終是不可持續的。 第二代範例同情殘疾。殘疾人士生活的辛苦得到了認可,大家努力為殘疾人提供有尊嚴的生活。殘疾被視為是無法解決的問題,只能被無條件地接納。在殘疾慈善模式中,缺乏同慈悲心是問題的源頭。由於殘疾人無法照顧自己,這類使用依賴的關係最終是不可持續的。 第三代範例慶祝殘疾。殘疾被認為是由社會建構出的狀態,例如如果大多數人都是聾子,那麼有聽力反而變成了殘疾人士,因為社會規範假設了我們都是聾子。由於有了天生的特權,非殘疾人得作出補償,努力將殘疾人士的需要和感受置於自己之上。在殘疾社會模式中,主流社會是問題的源頭。這類使用自豪來強調無條件包容的關係(例如,即使沒有聾人參加活動,也要付費提供手語翻譯)過度理想、持續不平等、最終是不可持續的。此外,由於提議殘疾人士努力提升自己適應主流社會的能力被視為政治性不正確,殘疾人士的下等社會地位繼續被延續,因為他們缺乏了競爭力而仍然得依賴于非殘疾人士的支持。 第四代範例平等化殘疾。所有人的需要和情感都是同等重要的;我們不需要對殘疾感到羞恥也不需感到自豪。殘疾補助是幫助殘疾人士能夠平等貢獻的必要投資;這些投資得在實際和戰略上考慮到我們社會的資源和局限。在殘疾融合模式中,每個人都是問題的源頭。這類使用平等關係的主義意味著我們都有責任共同創造一個互利和睦共處的社會。這正是我們現在這個處處紛爭和傷痕累累的世界所需要的:平等、同理、團結、繁榮。 殘疾歧視的反面不是殘疾優先,而是平等共處。當每個人都能自在地談論殘疾,不用擔心因使用錯誤的術語而引起冒犯,那一天就是真正包容的時代的來臨。 身為包容性平等的創辦人,我的工作是帶來團結,而不是宣導。我尋求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而不是不切實際的意識形態。我從事的是成為我所尋求的改變,而不是要求別人改變。 人們經常誤解我所做的事情,因為他們認為我只是另一位要大家關注我的自閉宣導者。那不是我開始自閉工作時的目的。 我的目的不是要求人們聆聽我發洩內心,也不是來教育人們如何關注自閉人士。我的目的是與平等的夥伴達成一個可持續雙贏的協定。這樣我們大家就可通過互惠互利與相互接受的心態和平共處過著富有意義的生活。 他人的意念支持還是反對相互同理和世界團結的程度,也就是符合我的工作目的的程度。換句話說,任何把社群分裂人(比如宣稱只有自閉人士才有資格參與自閉全體的對話)和醜化某些群體的人(比如ABA行為治療師)都與我的工作衝突。 有些自閉人士很憤怒,他們希望發洩自己的憤怒(例如,我的家人在欺負我,他們應該立刻停止)。 有些自閉人士覺得自己很自卑,他們希望強調自己的價值(例如,你必須尊重並接納我,因為我有博士學位)。 有些自閉人士感到孤獨,他們希望尋求情感支持和陪伴(例如,請稱讚我的舞蹈表演和藝術,即使這些都毫無專業價值)。 有些自閉人士會感到自豪,他們希望表明自己比其他非自閉和自閉人士更優秀(例如,我像愛因斯坦,我的頭腦比你的好)。 自豪不是羞恥的答案。自豪只是一種攻擊恥辱的方式、對歧視的反駁、對壓迫的鬥爭。我們越抗拒的,就越穩固地存在。我們所譴責的,也會反過來譴責我們。我們所否定他人的,其實也在否定自己。接受才是答案。接受就是接受:毫無羞恥、毫無自豪。接受之後就是行動。行動不關注我們過去的黑暗,而是我們未來的光明。 我創作這個網站是為了以提供新的視角來説明大家在生活中創造新的可能性,尤其是被深深誤解並需要支援的自閉群體。讓我先問一下自閉讀者一個異端的問題:如果少了自閉,我們是誰? 我得聲明這不是支持「治癒」自閉特質、不是說自閉特質是可恥的、不是說自閉特質是虛假。這只是邀請讀者反思新的可能性。 當我們把自己定義為擁有某種特質時,就同時也定義了我們不屬於的特質。在我們的理解中,自閉人士能做某些事物,也不能做某些事物。他們有某些強項,也有某些弱點。 這個清單因人而異,但它通常以毫無疑問的假設存在於我們的內心。如果我們放棄自己全部的身份,允許自己自由地做我們需要辦的事,會怎麼樣呢?這個可能性是無窮無盡的。隨著我們內心自由後,我們就可打破無休止的歧視迴圈。 換句話說,不要被自閉和神經典型標籤所限制。不要把自己的身份固定於一個標籤。不要相信你自己的故事。我們必須活在世界裡,但不需被世界淹沒。 自閉和神經典型標籤只是描述一些概念的一種方式。地圖不是領土,文字不是身份。我們是誰與自閉和神經典型標籤無關;我們就是我們。當我們沒有受到人造語言和故事的阻礙時,我們就能夠行動自由,發揮出我們全部的潛力。 其他人是否認為我們是自閉人士或者神經典型人士是他們自己的問題,和我們無關。我們就只是我們自己,超越文字的現實就是如此。我們是否表現得像大多的自閉人士或者神經典型人士無關緊要。最重要的是我們做出了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的選擇,例如爭取了一份有意義的工作,一位適合的伴侶,或者享受愉快的社交生活。 打破了束縛著自己的內在界限後,就算我們處於嚴重劣勢的情況下仍然能夠自由地創造強大的變化來改變世界。雖小力大:這就是我創作的精神。
包容性平等
包容性平等倡导的定義是(1)大家都同樣尊重自己和彼此的需要、意見和願望,(2)大家都承擔個人責任積極地改善情況,(3)大家都以個人情況戰略性地作出有意義的貢獻,(4)大家都以平等的關係共同把世界變得更美好。 我創造了這句詞是為了將自己提倡的方法與(醫學模式的)糾正主義和(無條件接納的)多樣化主義進行對比。在這兩種對立的主義之間我尋找出了第三的選擇,把這兩個主義的強點融合為一個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適用於自閉社群,它有以下的特點: 建立由護理者、自閉人士、服務供應者*、政府組成的四方聯盟,平等地為自閉社區服務 強調所有人表達的心聲都必須尊重和關注,包括多數人和有權有勢者 注重個人責任和實際行動,發揚協作、團結、共贏 自閉倡导關注(增強)自閉人士的能力,而不是(說服)公眾 通過樹立良好的榜樣和為社會做出積極的貢獻來戰勝歧視 在處理分歧和衝突時,始終保持尊重和負責的態度 [*服務提供者亦包括提供就業機會及進行殘疾人士研究的機構。] 残疾医学模式(纠正性主义)认为,残疾人士是问题所在,所以是需要改变的对象。身心障碍社会模式(多元性主义)认为主流社会才是问题所在,所以是应该改变的对象。明智务实模式(包容性平等)认为每个人都有责任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必须作为平等的伙伴共同改变。 包容性平等邀請我們改善自我,以達到我們可以平等地與其他人共同合作,努力地把世界變得更美好。它不要求任何人否認他們面臨的挑戰或放棄他們的無用但感到樂趣的愛好。它只是要求我們努力提升自己以為我們設定的目標達到平等參與的要求。 例如,如果我們想平等地與象棋大師競賽,我們必須先達到象棋大師級別的水準。如果我們想與國家的決策者平等地參與其中,那麼我們必須瞭解社會面臨的問題,與關鍵的利益攸關方一起設計解決方案,然後說服社區支持我們的解決方案。 包容性平等宣導了不完美的增長,而不是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完美的成長意味著我們逐漸成長達到平等關係:一開始我們可能辦不到,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會慢慢提升自己,最終達到目標。追求完美的理想意味著我們必須立即達到期待的結果;沒有增長和妥協的空間。 理解包容性平等的另一種方式是理解性別平等。兩性都有不同的意識(即不同形態體驗世界),這就導致了兩性的文化和行為不同。男女性別不被認為是優於或低於對方,而是相輔相成。 性別平等不是讓每個人都有一樣的生活,而是給每個人同樣的機會。例如,女性曾被視為不適合上學,根本沒有機會嘗試就不被允許上學。現在她們可以上大學,和男性平等競爭。男女都必須通過同樣的考試才能獲得同等的學歷。因此,雖然性別平等帶來了機會給女性,但每個位女性都得選擇努力利用機會才能夠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 每个残疾人士的基本选择是要得到特殊还是要得到平等的对待。那些选择平等的人必须被平等对待,也就是说,适用于他人的法律和规则也适用于他们自己。那些选择被特殊对待的人放弃了自己的责任。虽然他们可以不遵守法律和规则,但因此也不能指望人们会尊重他们,允许他们决定自己的未来。 請參閱以下的包容性平等的更具體解釋的示例。 糾正性主義:“我天生有缺陷,永遠不可能平等。我羞于成為別人的負擔。請幫我修補我的缺陷。如果我的缺陷無救,請同情我,支持我過著有尊嚴的生活。” 多元性主義:“我為自己的與眾不同而自豪。請對我有耐心,因為對你來說很容易的一些日常工作對我來說有困難。請傾聽我的故事,更好地理解我,並盡最大努力讓我成為你們生活中受歡迎的一部分。” 包容性平等:“我希望大家都能與對待他人同樣的方式來對待我,但我需要大家的力量説明我實現這個目標。請支持和指導我和大家一起成長。分享自己與大家的不同之處對我來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出我們可以共同合作把大家的生活變得更美好。” 糾正性主義:“支持特殊人士浪費時間和精力,乾脆投資於和支持有才能的人士更有意義。” 多元性主義:“我們得不惜一切代價照顧和支持特殊人士,給他們應有的機會和尊嚴。” 包容性平等:“多數人和少數人的需要都同樣重要;我們應該以務實和經濟可持續的方式為特殊人士提供支援。” 糾正性主義觀念:“特殊人士應該閉嘴,聽專業人士和護理人員的話,因為這些專家更瞭解情況。他們所有的觀點都是不相干的。” 多元性主義:“ 即使他們無法在對話中做出有意義的貢獻,我們仍然必須傾聽特殊人士的心聲,因為他們所有的觀點都很重要。” 包容性平等:“有思考能力的人士可為對話做出有意義的貢獻。對於缺乏這種能力的人士,我們需要接受他們無法通過這種方式做出貢獻的事實,讓他們通過其他方式做出有意義的貢獻。” 糾正性主義:“特殊人士應該把他們不同之處視為不屬於他們的東西。並以它感到可恥。” 多元性主義:“特殊人士應該充分認識到自己的不同之處,並以它感到自豪。” 包容性平等:“ 特殊人士從本質上來說既不可恥也不美好、情況中立、現實就是如此。大家應該對自己感到有信心,知道可找出方法將自己的劣勢轉化為優勢,而不是感到驕傲或羞愧。” 糾正性主義:“慶祝能力。能力是人們真正看重的東西;老闆雇傭我們是基於我們能辦到的事務,而不是基於我們不能辦的事務。” 多元性主義:“慶祝多元性。我們不應該因為他人的某些能力不如我們而判斷他們的本質也不如我們。我們每個人都有擅長和不擅長的能力。多元性讓世界變得有趣,我們必須珍惜它。” 包容性平等:“ 慶祝領導能力和個人成長。無論我們的處境如何,我們應該在把自己負責的事務辦到最好。追求多元性的方式必須要是可持續的,而不僅僅是為了支持多元性本身。我們必須接受社會重視能力的事實,但我們應該努力找出符合自己需求的方式提高自己的競爭力。” 糾正性主義:“ 執法保護特殊人士浪費時間和資源。強權即公理。財富即公理。能力即公理。” 多元性主義:“我們擁有不可剝奪的權利,我們必須奮鬥從強者那裡爭取到我們應得的保障和福利。沒有法律的保護,我們當中最弱小的人都必定滅亡。” 包容性平等:“如果我們所有人都履行了對彼此的義務,那些本應受到法律保障的問題自然會得到解決。比起向有權有勢的人索取權利相比,履行我們的義務基本上在我們的控制範圍之內。” 糾正性主義:“占少數人的特殊人士必須改變自己適應大多數人的環境。我們提倡培訓特殊人士適應主流社會,讓他們能為大家做出有意義的貢獻。” 多元性主義:“ 占多數人的非特殊人士擁有了設定我們社會運作方式的特權,所以他們必須做出改變以配合占少數人士的特殊人士的需要。我們提倡制定法律法規來確保特殊人士的需求不被忽視。” 包容性平等:“多數派和少數派都必須做出平等的改變,以適應彼此的需要。我們提倡特殊人士努力實現平等,而其他人全力支持這份努力。” 糾正性主義:“特殊人士的工資應該完全基於市場價格。”
走過的路
請注意:從2022年起,毅雄已不再做自閉演講。 2021 01日04月2021年 - 藝術科學館 圓桌會議「反思自閉」 2019 28日09月2019年 - 死後續命自閉論壇2019 12日09月2019年 - 火炬基金會 (新加坡) 21日06月2019年 - 亞太自閉研討會 2019 (新加坡) 2018 11日08月2018年 - 自閉探索圈試行#2 28日07月2018年 - Youth Corps (新加坡) 18日07月2018年 - 新光中學 (新加坡) 30日06月2018年 - 自閉探索圈試行#1 12日04月2018年 - 香港自閉症研討會2018 10日04月2018年 - 香港自閉症研討會前工作坊 09日04月2018年 - 惠州市惠陽區惠心自閉症康復中心 08日04月2018年 - 大米和小米深圳兒童教育實驗基地 19日02月2018年 - 殘障人士協會 (新加坡) 27日01月2018年 - 新加坡多樣化包容研討會 2017
新聞與媒體
請注意:從2022年7月起,毅雄已不再接受關於自閉工作的採訪。 - 大米傳媒:新加坡媒體可以如何更好地代表自閉人士的聲音 (2022年6月29日) - 心跳播客第2集:新加坡自閉人士的情況 (2021年8月27日) - 亞洲新聞頻道: “我感覺自己像是被遺棄在世上的外星人”:一名自閉男子尋求成為“人類”(2021年5月30日) 我更喜歡被描述為“自閉人士”和“低支持需求”,而不是“有自閉症的人”和“高功能”。 關係意義(Relational Meaning)的突破發生在特金峰會的那天,也就是確診17年後。 2004年當我與情感建立聯繫後,我對自己身體和3D空間感知的困難得到了自然的解決。這是比關係意義早得多的突破。 我對殘疾支援最大的擔憂是過度依賴非殘疾專業人士提供的服務,忽視了培養自力更生和自強不息的 精神。 澄清一下,我不是主張否認自閉特徵或需求,而是挑戰自己找出可持續性的方案超越自我局限。就像重聽人士可以學會唇讀來促進與非殘疾人的對話一樣,自閉人士也可以找到非常規的方式來規劃自己的生活,掌握追求夢想所需的技能。 雖然我不能代表其他自閉人士說話,但我還有好幾十年的時間來證明自閉身份對我來說是不是一種終身殘疾。 - 今日報: 非營利組織向政府提交建議,幫助自閉人士獲得更好的工作和住房支持*(2020年3月30日) *請閱讀這篇文章以獲得上述文章的完整背景 - 紫色的遊行的訪問 (2020年10月) - FM 89.3 訪問 (2019年8月29日) 文匯報 2008年03月 海峡时报 2008年02月 珠江商報 2007年10月 信報財經新聞 2007年10月 信報財經新聞 2007年10月 星期五週報 2007年04月 澳門葡萄牙語報 2006年10月 南華早報 2006年10月 新加坡軍人簡報 2006年01月 聯合早報 2005年12月 海峽時報 2002年11月 新加坡自閉症中心簡報 2002年11月 On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