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家長提到,如果從自閉專家那裡獲得第二診療意見,聲稱最初的診斷是不準確的,或者自閉成人以某種方式已經“成長”脫離了自閉本質,那麼就可以失去自閉的診斷。一些自閉人士喜歡這個想法,因為他們將不再面臨來自社會的歧視。
然而,看著關於這個話題的討論讓我感到很不舒服。就算回避自閉人士是否可以轉化為神經典型人士的問題,還有其他問題:
1)這個問題的核心是把自閉本質視為一種缺陷或障礙的醫學模型。顯然,自閉本質被視為惡人,而不是像神經多樣性模型的英雄。如果可以能奇跡般地消除殘疾,我們之中還有多少人還會慶祝多樣性?如果服用神奇藥丸就能立即轉變成一個神經典型人士,還有多少自閉人士仍然會對自閉本質感到自豪?
2)自閉本質不是行為組成的。這種誤解是基於行為心理學的概念,認為只有觀察到的行為才是真實的。自閉診斷目前是建立在對某些行為模式的觀察之上的,所以如果自閉人士(至少在公共場合內)沒有表現出診斷自閉本質的行為,那麼理論上他/她就會自動失去了診斷。
這是混淆了地圖的領土、或認為是尾巴在搖著狗而不是狗在搖尾巴。自閉人士的思維方式不同,從而產生不同的行為,而不是相反的情況。一個人能夠表現得像個神經典型人士並不意味著他/她就是神經典型人士;這只能意味他/她是演員。
3)失去診斷並不會對個人產生影響,而是會影響其他人對個人的看法。沒有診斷的自閉人士仍有社交、感官、慢性疲勞、執行功能等等的問題。理論上,診斷標籤是為了幫助由生理、發育或神經系統差異所面臨的挑戰的人得到恰當的包容;去掉這個標籤意味著這個人必須放棄這些幫助。能夠融入並不意味著所有的問題都已經解決了,而可能只是被掩蓋了。
4)如果自閉人士之前應為自閉診斷申請過的保險賠償或特殊包容(如免除兵役),那麼失去診斷可能會使事情變得複雜。這個年輕人真的有自閉本質,還是為了逃避為國家服務的責任才獲得自閉的標籤?人們可能會開始質疑那些為了個人利益或方便而改變診斷的人是否誠實。
5)能夠輕易地獲得然後失去診斷標籤會引發嚴重的道德問題。這至少會對心理學職業的提出了質疑,並為為陰謀論者火上澆油說心理學家是為了個人利益才創造了隱性殘疾標籤。
如果人們相信自閉本質是假的,那麼對自閉群體的影響將是毀滅性的嚴重。已經有很多人公開質疑自閉的存在:他們堅持認為自閉兒所有的行為問題是是因為父母沒灌輸家教,只要使用嚴厲的方法表達愛(比如打屁股和使用藤條)將能解決所有這些問題。愚弄DSM-5(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只會鼓勵他們向政府施壓,要求停止把納稅人寶貴的錢浪費在這些毫無意義的問題上。